当前位置 > 散户吧 > 财经要闻 > 产业经济 > 国君宏观: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逻辑脉络

国君宏观: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逻辑脉络

发布时间:2023-03-08 09:51来源:全球财经散户吧字号:

  金融机构改革方案尘埃落定。此次改革从根本上理顺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之间的关系。人民银行专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监管总局集机构监管与行为监管于一身,证监会则专司资本市场监管。后续仍需结合党的机构改革对整体金融领域调整进行观察。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摘要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1、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尘埃落定。纵观国内外经验,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始终围绕解决三个问题: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1)如何解决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和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2)如何协调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3)如何在审慎监管之外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2、此次金融监管机构之后,“一行两会”格局变成“一行一局一会”格局,从根本上理顺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之间的关系。后续仍需结合党的机构改革方向对整体金融领域变化进行观察。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内容: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1)人民银行剥离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和行为监管职能,专注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2)金融监管总局在原银保监会机构监管的基础上,从人民银行划入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分别划入行为监管职能,完整承担了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3)证监会从发改委划入企业债发审职能,专注于资本市场监管。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3、 从国际金融改革经验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金融监管改革的分水岭。危机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交织的特征,金融监管机制存在重大缺陷,随之开展了大量金融监管改革的尝试。例如,美国在多头监管之上引入了监管协调机构,英国采取了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双峰”模式,欧盟则加强了宏观审慎监管。本轮国内金融改革方向主要是权责集中、统一,以及协调监管,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4、风险提示:改革方案落地不及预期。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目录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国君宏观】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逻辑脉络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金融领域简评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正文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1. 为什么要进行金融机构改革?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尘埃落定。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方面,在原银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证监会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1.1 国内外金融监管改革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病,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纷纷开启一轮金融监管改革浪潮。纵观国内外经验,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始终围绕解决三个问题: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第一,如何解决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和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随着金融市场化发展,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越来越多,即所谓的“综合经营”或“混业经营”,但旧的监管模式通常是针对单一机构的“分业经营”,典型如美国是由联储、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众多部门的分业监管模式,2003年-2017年中国“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等。金融危机后,为适应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特征,美国在众多监管机构之上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管协调工作;中国则在2018年机构改革中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并合并银监会与保监会。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第二,如何协调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微观层面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健不代表宏观上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等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导致金融机构不仅出现了“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ll)”,也出现了“太关联而不能倒(too connected to fall)”的问题。为此,2010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最主要的增量就是将宏观审慎监管加入到监管体系中,从指标上则是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之外引入杠杆率指标;2016年人民银行建立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正式担负起中国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第三,如何在审慎监管之外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小编:财神)

专家一览机构一览行业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