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散户吧 > 财经要闻 > 上市公司 > 从科学到市场需跨越两个“死亡之谷”,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对话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PI研究员

从科学到市场需跨越两个“死亡之谷”,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对话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PI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3-05-17 17:11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散户吧字号:

弯道超车在避开了一些研发过程的同时,也避开了从0到1的研发经验。而这样的研发经验有一些是卡住我们脖子的原因,远的例子如汽车发动机,近的例子如芯片。硬科技要面对未知的从0到1的颠覆,这要依靠人的创造性。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科技创新概念一直是股市资金追逐的热点,近期,坚守硬科技定位的科创板获得市场青睐,比如,科创50指数备受追捧,大模型训练上游的数据、算力相关的CPO概念热度不减,同时,ChatGPT概念再度升温,6G概念也得到提振,等等。不过,在市场异常火爆的同时,当下硬科技领域的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与实际投资之间却出现碰撞,甚至脱节。   

对此,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PI研究员魏迪博士在接受《红周刊》专访时表示,硬科技需要大量时间和试错来潜心发展,而资本讲究的是有限时间内的最大收益,如果把有限时间的维度缩短在几个月或者几年,硬科技和资本之间可能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在他看来,无论是最近市场一度爆火的“钙钛矿”,还是石墨烯新能源电池、芯片、人形机器人等,其还未能够谈及基于真正硬科技突破的产业发展。对于国家硬科技战略也绝对不只是发展这些技术本身,其最核心的地方还在于教育以及基于此的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只有真正意识到从0到1的硬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的硬科技才有可能成功。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钙钛矿”们在实验室中的科学突破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从科学到市场需跨越两个“死亡之谷”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红周刊》:当下硬科技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与实际的投资之间出现碰撞。比如最近A股市场上一度火爆的“钙钛矿”部分相关公司就遭遇“打假”。“钙钛矿”当前的技术研发情况究竟如何?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魏迪:历史里没有新鲜事,总是在换装重演,如今在资本市场被爆炒的“钙钛矿”跟过去火热的石墨烯、量子计算等都是类似的。“钙钛矿”是一项非常好的太阳能转换技术,其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我自己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已经二三十年了,曾跟“钙钛矿”类似,在欧美引起资本关注的一种太阳能电池叫做色素增感太阳能电池(DSSC),早在十几年前就非常火爆;二十几年前也有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OPV),当时发展也很火热,甚至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几家初具规模的公司,但最后全都破产了。不是说这些技术不原创,而是在那个历史维度下,因为中国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的大批量产,大大降低了全球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让这些技术的市场不足以支撑它们。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创新需要经历原始创新(基础科学)、技术转化创新(技术应用研发)、将转化成果变成大规模产品销售能力(市场化)三个阶段。在“科学-技术-市场”之间有两个“死亡之谷”。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是第一个“死亡之谷”;从技术到市场的商业化转化是第二个“死亡之谷”。事实上,所有的硬科技,“钙钛矿”也好,石墨烯、量子技术也罢,都要跨越这两个死亡之谷的壁垒。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就“钙钛矿”而言,它只是在从实验室到量产的阶段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资本市场却预期已有大量的市场需求,发展得非常火爆。而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犹如昨天的DSSC和OPV,其在技术成熟阶段时的市场需求是其商业化成功的关键。硬科技需要时间和试错来潜心发展,无论是材料、软件还是装备都是如此,而资本讲究的是有限时间内的最大收益,如果把有限时间的维度缩短在几个月或者几年,硬科技和资本之间可能是存在一定矛盾的。资本的过度炒作,可能会让老百姓不相信一些技术的真实性。当有一天这项技术突破需要支持的时候,大家反而会质疑。从硬科技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不健康的,犹如李逵和李鬼的故事。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红周刊》:石墨烯也是您的一大研究方向。作为“新材料之王”,其也一度备受市场关注,但近期热度有所减退。也是因为您刚才提到的矛盾吗?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魏迪:是的。石墨烯作为“新材料之王”,需要时间和试错来潜心发展。资本的过度炒作,不利于任何一项前沿技术的探索。如果说市场上热度有所减退,这其实对于技术发展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Gartner技术发展曲线中,这正是为真正的技术突破蓄力的过程。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潜心做石墨烯研发的团队,对于其杀手锏级别的应用我们是有所期待的。和中国一样,欧盟在10年前也是矢志找到杀手锏级的应用。截至今年9月,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中11个先锋项目将结题。这里面包括不会产生废水的超滤膜;自动驾驶汽车用的传感器;电动汽车锂离子高储能电池;用于治疗帕金森、癫痫和其他脑部疾病的植入式诊疗;以及光电子探测器等。同时在纯材料领域,也有包括橡胶、塑料和碳纤维等用途的石墨烯增强型材料。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新能源车续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碳基电路要在利基市场先突破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红周刊》:新能源也是目前石墨烯研发创新的热点方向。对于加入石墨烯的新能源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千公里”这一说法,依据充足吗?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小编:财神)

专家一览机构一览行业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