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散户吧 > 财经要闻 > 上市公司 > 中自科技业绩、股价面临“双杀”,保荐人申万承销保代多人受处罚

中自科技业绩、股价面临“双杀”,保荐人申万承销保代多人受处罚

发布时间:2023-02-15 20:31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散户吧字号:

红周刊丨惠凯

  

因在中自科技项目上存在违法失信问题,申万宏源承销保荐的两位保代在近期被监管层予以处罚。而除上述两人外,还有9位保代同样因IPO项目问题被处罚。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自2021年10月登陆科创板以来,中自科技不仅出现业绩和股价“双杀”,且当初招股书披露的业绩预期也被证伪,上市首年扣非净利润转亏,而2022年的预亏幅度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申万宏源承销保荐是中自科技IPO时的保荐机构,因承销保荐获得了9000多万元收入,然而因在中自科技项目上存在违法失信问题,申万宏源承销保荐的两位保代在不久前被监管层予以处罚。此外,申万宏源承销保荐还有9位保代同样因IPO问题而被处罚,且大多数集中在去年。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上市后光环迅速褪去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中自科技面临业绩、股价“双杀”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在2020~2021年的IPO牛市中,近千家公司成功登陆A股,这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优化了A股市场结构,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部分公司在上市后出现了业绩变脸,导致股价长期不振,比如中自科技就是其中一员。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作为一家专注于环保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自科技启动上市的时点恰好踩在了行业发展顶点。因天然气车市场的快速扩张,以及2019年重型天然气车国六标准的实行,中自科技的拳头产品汽车尾气处理催化剂在上市前对公司营收贡献度从40%提升到85%,直接推动公司营收从2018年的3.4亿元飙升至2020年的25.8亿元。据招股书,中自科技不仅参与了长安跨越、上汽通用五菱等5家汽油机客户合计8款车型的配套开发,且还参与云内、玉柴等4家客户合计19款柴油机型、6款天然气机型的配套开发。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气车市场在经过数年快速增长后,目前正面临着高增速无法继续维持的尴尬。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0年全国重卡销量同比增幅近四成,而到了2021年却转跌14%,2022年更是出现“腰斩”,两年间,重卡年销量从年销售162万辆跌至年销售仅67万辆。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中自科技基本面影响巨大,公司在上市后首份年报(2021年)即出现业绩变脸,不仅营收减少超过六成,且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也从上市前的2.3亿元转亏一千多万元。今年1月,公司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显示,营收进一步“腰斩”,萎缩至4.5亿元,不足2020年营收规模的两成;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的亏幅也扩大至1.1亿元~1.5亿元。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在过去几年,类似中自科技这样的汽车产业链企业成功IPO者不在少数。据iFinD,以中自科技所属的中证行业分类-“乘用车及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和轮胎”细分行业为样本, 在该板块的195家公司中,2021年以来新上市的公司就有37家,且约3/4集中在创业板+科创板,而这两个板块过去几年的IPO估值也普遍较高。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一般来说,企业IPO的较佳时机是产业前景向好+企业经营增速较高之时,发行人是很容易获得IPO高溢价的,而二级市场投资人也容易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而一旦产业周期的高点过去,则上市后业绩还能否匹配高估值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了。公开资料显示,中自科技IPO时的发行PE估值为28倍(发行后股本),且发行价达70.9元,但因业绩的不及预期,导致中自科技在上市后股价便出现破发,阴跌至今。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招股书业绩预测失约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募投项目延期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在中自科技上市招股书(注册稿)中,公司曾预期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为8.6亿元~9.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500万元~5400万元,可实际上,中自科技的2021年前三季度实际营收仅为7.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249万元,明显逊于预测。在上市前,公司强调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油气价差缩减和上半年国五柴油车冲量销售等短期不利因素影响”,可如今公司业绩颓势不仅没有扭转,反而有进一步下滑,很显然,公司还面临一定的中长期风险。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过去几年,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中自科技曾多次强调自己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不止于天然气处理催化剂业务,4个募投项目之一的“氢能源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能力建设项目”就预计投入6000多万元。现如今来看,这一项目尚未投产,其当时提出对氢能源电池的投资是不是为了“贴标签、蹭热点”?显然让人怀疑。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此外,其他投产较早的募投项目也出现延期现象。在4个IPO募投项目中,投入规模最大的是“新型催化剂智能制造园区”,计划投入4.5亿元,2022年11月达到可用状态。可实际上在2022年10月底,公司公告称,受疫情的影响仅实际投入了1.8亿元,达产期限推迟到2023年。 本文来自散户吧WWW.SANHUBA.COM

  

(小编:财神)

专家一览机构一览行业一览